芜湖日报:抢抓新机遇 奋勇争一流

发布日期:2023-08-09 16:10浏览量:【字体:  

新时代需要新作为,新发展呼唤新担当。

值此当下,在全市范围展开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就是理清思路、立起导向、谋实路径,在对标对表中为提升城市能级寻策定向,在“六破六立”中全力打造安徽经济增长第二极,以更坚定决心、更有力作为推动芜湖产业层级、融通层级、人才层级、创新层级、公共服务层级的整体跃升,全力以赴实现“聚焦高质量、冲刺八千亿、建成副中心”奋斗目标。

一要心存忧患,找到问题差距

向上向好、极具潜力是近年来外界对芜湖的一致评价。成绩属于过去,必须以“归零”心态,对照先进找差距、瞄准问题补短板,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

对标沪苏浙先进城市,芜湖在思想解放深度、对外开放广度、产业发展高度、市场化运营力度等方面仍显不足。思想上,敢担当、有激情、在状态的劲头不够,主动求新、主动求变的动力不足,“等、靠、要”的现象依旧存在;开放上,全球化、市场化、系统化的思维仍需加强,开拓国际市场的打法不多;产业上,在“圈群链”一体构建、“人产城”协同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拓展培育等许多方面值得学习借鉴;运营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仍需进一步加强,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

距离省域副中心的“五大发展定位”,芜湖仍有诸多短板。在综合实力上,2022年我市GDP占全省的比重仅为10%,同期苏浙最强非省会城市占比分别为19.5%、20%,经济总量差距较大;在吸引力上,人口集聚度不高,缺乏支撑省域副中心发展的人口基数、人才规模;在竞争力上,产业结构与长三角其他城市趋同度过高,未能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另外,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快,多式联运的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物流枢纽地位有待进一步增强。

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大势、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芜湖不进则退、慢进也退,必须来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作风革命。

二要敢字为先,勇于改革创新

从傻子瓜子到海螺、奇瑞,从方特到三只松鼠、钻石飞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精神已经融入城市血脉,成为芜湖发展的第一动力。

全面对标长三角,感悟沪苏浙先进城市超前的战略眼光、坚韧的战略定力、勇毅的改革精神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以更大力度支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从创新资源供给和企业需求挖掘两端精准发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承接梯度转移;以更强举措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市场化、专业化服务体系,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力促企业增总量、扩规模、提质效;以更活思维扩大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平台、深化境外经贸合作、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力求在更大尺度、更高层面发挥辐射带动、担当引领作用。

积极推动江北新区升级为省级新区,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推动要素加快向新区集聚,实现统筹产业、城市配套、社会事务管理等一体化联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的芜湖“陆家嘴”。深化与沿江(海)港口合作,打造国内一流江海联运内河港口枢纽、现代内河航运服务基地。主动作为,争取芜常城际铁路早日立项建设,构建联通苏南的第二通道、上海最短通道,重塑华东第二通道的“咽喉锁钥”。统筹规划、共同推进,加快芜宣航空新城建设,落实集约紧凑、产城融合理念,推动物流商贸、科技服务、金融服务、飞机维修、航空教育等产业集群化发展,实现港产城融合发展,打造高水平开放的新增长极。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运用市场化思维引育用留一流人才,以安徽创新中心建设为牵引,深入推进“紫云英人才计划”,在人才平台建设、体制机制创新、服务保障优先、国际化引才等方面先行先试,积极引入长三角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先进制造企业,实现创新链与人才链、产业链、金融链、项目链、生态链的深度融合、一体发展,奋力构筑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水平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让芜湖成为“养人的天地、创新的高地、人才的福地”。

三要实干兴城,担当发展重任

优势叠加、机遇汇集,建设省域副中心其时已至、其势已起,必须锚定目标、扎根实业、厚植情怀,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开启芜湖建设新篇章。

着眼大数据、大模型、大算力,加快“东数西算”芜湖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推动知识、技术等要素加快集聚、共享互联互通,着力打造全国算力交互中心,推进工赋安徽。以智能算力生态聚合带动多层级产业生态体系的形成,培育更多数字经济领域的龙头企业、标杆企业、隐形冠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精特新数字产业集群。积极引导省内外企事业单位将算力业务向芜湖布局,丰富数字应用场景,催生智慧社会、智慧生活等新业态,达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互动局面。

聚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双向赋能、协同共进。推动首位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全力打造细分优势突出、产业链高效协同、产城高度融合的首位产业自主品牌集聚区,以首位产业垂直崛起带动其它产业同步发展。打造智能网联汽车运营平台,围绕车运动、车文化、车生活,深挖汽车后市场产业链。依托公、铁、水、空立体交通网络和算力资源,发挥五维一体综合优势,建设长三角多式联运中心,打造芜湖智慧物流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水铁、公水、公空、空铁等多式联运效能,加速实现国际级智慧物流枢纽的发展目标,赋能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和协同畅通。

坚持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推动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焕发城市魅力。着眼创造未来社区模式,建设“宜邻中心”,构建“十五分钟综合生活圈”;深入实施“10+3”暖民心行动,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点亮夜间经济,设立服务热线、安排“夜间管家”,促进“夜经济”规范发展;推动文化与城建融合,在历史建筑保护、城市更新改造中彰显本地文化元素,开展城市非遗传承活态利用,加快特色文化博物馆建设,提升城市辨识度和美誉度。

作者单位:市政协

王华

(刊于《芜湖日报》8.9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