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持续开展科技创新推动电缆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4-11-11 11:22信息来源:市政协办责任编辑:姚桂香浏览量:【字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芜湖市委员会

十四届三次会议


 

立案号:B2024006

案由:关于持续开展科技创新推动电缆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第一提案人

 

李海权 潘敬生 

审查意见

同意立案

□重点提案

□优秀提案

承办单位

主办单位:无为市政府

协办单位:市发改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

提案内容:

电缆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被誉为工业的“血管”,全国市场规模超过1.5万亿元,发展前景广阔。特种电缆是芜湖市的支柱产业之一,现有企业近4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4家(其中,无为市108家)。无为是全国四大电缆产业基地之一,也是唯一的特种电缆产业基地,先后荣获国家火炬计划特种电缆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特种电缆产业示范基地、全国特种电缆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等“国字号”荣誉,2023年,又成功入选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链已延伸到绝缘材料、导体材料、智能装备等上下游环节,产品已覆盖海洋工程、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能源、军工等诸多行业领域,其中4家企业入选2023年度中国线缆产业最具竞争力企业百强榜,产业优势明显。

中共芜湖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以“聚焦高质量,冲刺八千亿,建成副中心”为战略引领,全面提升“五个层级”(产业层级、创新层级、融通层级、人才层级、服务层级),产业层级在第一位。我们芜湖也把特种电缆作为10大新兴产业25个优势细分领域之一,提出加强精准政策供给和精准要素配置,这为特种电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有力支撑。市委政府为特种电缆产业发展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今年特种电缆产业也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1-11月,实现税金7.4亿元,同比增长19%)。但我市特种电缆产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和不足,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体量偏小。行业规模偏小,规上企业产值仅占全市的3.6%左右,同时企业体量偏小,最大的企业产值仅在16亿元左右。

(二)研发平台不足。行业公共研发平台作用未充分发挥,解决“卡脖子”能力不强,支撑产业发展动能不足。

(三)金融支持较弱。行业融资困难,抽贷压贷情况普遍,联保互保制约发展,产能无法释放。四是人才支撑不够。企业家信心不足,能力有待提升,企业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紧缺。

建议:(一)完善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公共研发平台建设,推动安徽特种电缆产业技术研究院实质化运行。围绕打造省产业创新研究院、芜湖市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对上海电缆研究所拟牵头重新组建的安徽特种电缆产业技术研究院给予政策倾斜,由市发改委、科技局、市监局等部门对电缆产业研究院重新组建给予相关专业指导。

(二)优化产业金融服务保障。强化产业基金和融资担保等金融支持,紧抓无为市获批省“亩均论英雄”改革金融服务试点县(市、区)契机,帮助争取省级银行确认行业“白名单”,创新金融产品,优化“白名单”企业融资环境;争取省级担保政策倾斜,加大市级支持力度,给予优质电缆企业必要的新增融资担保支持;争取省级相关部门成立工作专班,指导化解联保互保问题,优化运转电缆产业风险防控基金,通过市场化、法制化途径处置产业不良债权。

(三)深化产业人才招引培育。强化招才引智,搭乘“紫云英人才计划”快车,按照“人才+项目”模式,充分挖掘国家级学会资源优势,面向长三角编制发布人力资源需求目录,大力做好电缆产业高端人才招引工作,建立技术、管理人才和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招聘联动机制;加强企业家培训,分层次开展“创二代”班、高管班等,组织域内外学习参观交流,培养造就一批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家队伍,促进本地企业家的合作共赢。积极支持无为发展本地高校和职业学校,引进或利用外地职业学院,开展定向委培、定点输送、集中培训的方式,保障企业技术工人需求。

(四)推动产业规模效益提升。开展百强企业“敲门行动”,强化头部企业招引,推动特种电缆重点项目向无为产业基地集中布局。抢抓无为市“创新型县市”和“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机遇,积极支持举办产业高峰论坛和产需对接会等活动,帮助企业拓展域内外市场。引导企业加快“智改数转”,新上一批细分领域有竞争力的特种电缆项目。鼓励企业延伸链条,向上游的材料研发攻坚,向下游附件组件生产,向设计制造施工一体化方向拓展。抢抓新能源、智能网联、5G通信等领域的发展机遇,助推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大力盘活低效闲置资产,提升产业亩均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