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政产教深度融合,加强产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4-11-13 09:17信息来源:市政协办责任编辑:姚桂香浏览量:【字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芜湖市委员会

十四届三次会议

立案号:B2024007

案由:关于推进政产教深度融合,加强产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第一提案人

 

市民进市工商联贾文友黄义龙

审查意见

同意立案

□重点提案

□优秀提案

承办单位

主办单位:市教育局

协办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委组织部,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财政局,市税务局


提案内容:

一、政产教协同创新治理机制有待加强。产教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凝聚政、校、企、行多方的共识,形成命运共同体。在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中,推进产教融合指标的缺失,导致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对校企合作双方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评价和激励措施。部分企业没有从人才战略的高度去认识产教融合的重要性,参与积极性不高。受现有管理体制的限制,企业难以深度参与职业院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对院校的专业调整、课程设置、教学设计、人事管理等缺乏话语权。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产教合而不融、校热企冷现象长盛不衰。

二、职业院校自身关键办学能力有待加强。(一)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职业院校的专业课教师来源相对单一,大多数是高等院校毕业后直接担任专职教师。大部分教师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积累,离真正“双师型”教师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二)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有待改进。离开了企业参与的“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等职业教育理念特色的教学模式只能流于形式。

三、职业教育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度有待提升。我市虽然职教资源丰富,拥有高职院校5所、中职学校和技师学院20余所,每年毕业生近3万人。但是,据一所市属高职院校的统计数据,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留芜率平均约为42%,一年之后的稳定就业留芜率不到30%。在三所高职院校入选“双高”建设的4个专业群中,仅有2个与我市十大战新产业有关。全市职业院校开设的100多个专业中,近一半与我市主导产业关联度不高。经开区和高新区的重点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长期短缺的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

建议:

一、完善政产教协调创新治理机制激发产教融合活力。(一)建立市级政府主责,各相关部门、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参与的产教融合协同机制。将市域产教联合体与国家创新型城市、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加强工作统筹和服务协调。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校企双方分清责、权、利,实现校企共赢,形成各方协同联动支持产教融合发展的合力。(二)把推进产教融合作为政府问责和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系统分析国家以及部委层面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文件和制度,并将其有机嵌入地方政府问责和评价体系之中,推动政策规定落地、落实。市、县(区)各级人大应具体组织实施对地方政府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评价工作,以此作为地方政府科学履职、贯彻中央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评价地方政府在完善产教融合发展协调会商机制、实体化运作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及取得的成效。(三)研制地方高校(本科、高职)产教融合绩效考核和贡献评价指标体系。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建立以绩效与贡献为导向的地方政府支持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开展驻地高校(本科、高职)服务地方绩效评价和科研机构服务区域贡献度评价,建立完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多元投入共建机制以及差别化的资金支持机制,实施差异化财政支持政策,加强资金绩效评价和督查考核,用财政手段黏合起各方利益主体。(四)在企业评级以及综合评价中,强化产教融合内容要求。合理评价企业对高校(本科、高职)的支持与合作情况,包括参与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知识转化、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广度、深度和效度,对产教融合开展得好的企业,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并在企业发展、员工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有效激励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

二、瞄准“三个对接”提升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 推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系统改革,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打造政产教研一体化共生态合作模式,从根本上提高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 对接市场设专业。政府、开发区、高校、重点企业四方联合,坚持“服务区域设专业、依托产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形成专业设置跟随产业结构动态调整的完善机制。对接岗位设课程。按照“岗课赛证融通”的综合育人理念,推行“岗位主导+项目带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接岗位需求,重组课程教学内容,实施行动导向教学,真正实现课程设置与产业实际岗位要求相融通。对接能力强教学。对接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坚持科技赋能、大赛引领,重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坚持“三个面向”提高职业教育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度 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合理布局专业群建设。主动服务产业基础高端化、产业链现代化,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建议大力推进芜湖专精特新专业群产业学院建设,为芜湖的专精特新企业在科研、人才等方面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使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精准对接、供需适配。 面向龙头企业共建实体化产教融合平台。探索建立校企同为办学主体的实体化运作的产教融合平台,创新产学研协同技术攻关机制。鼓励校企合作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公共实训基地。为不同院校学生、不同企业人员服务,更好体现“公共”属性,突出“实训”功能。 四、面向“世赛”组织共建技能大赛培训基地。通过借鉴世界技能大赛赛项的开发理念、技能标准,洞察世界各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找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向,开展更加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等,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作为地方政府,要拿出真金白银支持职业院校进行专业升级改造、人才引进培养、实验实训室建设、科研成果转化、技能大赛参与等。

五、落实“三个推进”提升在芜高校人才培养的“量”与“质”推进政校共建在芜高校的高校联盟。发挥芜湖市人民政府主动性,筹建在芜高校的高校联盟,在高校联盟机制下实现学分互认、专业互补、学科互进、师资互补,有组织发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推进政教深度融合,助力将芜湖打造成各类人才荟萃集聚,满足芜湖发展人才“量”的需求。推进校企联动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借力安徽省教育厅正在推进“安徽高等研究院建设”,其覆盖芜湖市及在芜相关高校,发挥芜湖市人民政府主动性,积极推进校企联动和优质资源配置,落实“企业出题、学校审题、研究生选题、团队联合解题”的“四题”融合,实现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全链条”融合,面向“紫云英人才计划”的人才所需,拓宽高校专业硕士自主招生权,满足芜湖发展人才“质”的提升。推进校企实验室设备共建共享。发挥芜湖市人民政府主动性,成立校企实验室设备共建共享联盟,综合和评估校企各类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先进教学科研条件,推进校企实验室设备共建共享,为在芜高校与企业之间共同建设“大项目、大平台、大成果、大团队”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