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第三代半导体发展成为芜湖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4-11-13 10:18信息来源:市政协办责任编辑:姚桂香浏览量:【字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芜湖市委员会

十四届三次会议

立案号:W2024029

案由:关于推动第三代半导体发展成为芜湖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的建议

第一提案人

王永皎

审查意见

同意立案

□重点提案

□优秀提案

承办单位

主办单位:市投资促进中心

协办单位:市发改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弋江区政府,市科技局


提案内容:

第三代半导体作为我国“2030年国家新材料重大项目”七大方向之一,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正处于研发和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期。芜湖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有基础、有优势,已走在国内发展前列,基本形成涵盖衬底、外延、设计、制造、封测、系统应用等的全产业链。但包含第三代半导体在内的整个半导体产业,均具有投入大、见效慢的特点,一旦形成规模优势,将带来相关行业爆发性增长。在此背景下,推动第三代半导体发展成为芜湖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将有助于抢占科技创新先发优势,将芜湖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创新高地和生产基地,推动集群高水平集聚发展。

存在的问题:

一、第三代半导体依附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产业独立性不足。我市共有十大新兴产业,细分为25个优势领域。在发展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的过程中,是将其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的一环来给予政策支持的,并未出台第三代半导体产业专项措施,针对技术创新的核心环节,如制造企业自有产品的流片等并无相应补贴,无法解决产业痛点问题。政策引导的不健全促使我市第三代半导体产业不具有独立性,直接影响第三代半导体企业在技术路线、实施方案等方向选择时的独立判断,不利于技术和产品的快速迭代,无法有效支撑产业高速发展。

二、产业链上下游协作不足,缺乏共生发展的合作格局。我市拥有十余家第三代半导体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联系不紧密,缺乏技术、方案、工艺等方面的有效沟通和合作,未达到“1+1+1>3”的效果。事实上,突破产业的某个环节或某项技术,仅靠单一企业很难实现,必须依赖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推进。例如,国产设备虽然价格便宜,但由于停机率较高、良品率较低,综合使用成本并不低,尽管部分企业有意愿采购国产设备,但若无法获得“风险补贴”和共同改进技术的补偿,采购计划难以持续推进,国产设备的市场化推广难以开展。

三、产业配套能力薄弱,创新生态支撑不足。一方面,我市在推动对外合作方面思想较为保守,搭建国际国内合作平台较少,以致于企业在研究开发、技术引进方面对外合作较少,不利于城市产业结构的多元性,产业抗风险能力降低。另一方面,我市缺乏具有开阔视野、前瞻判断、大兵团作战组织能力的第三代半导体科技领军人才,也缺乏面向产业一线的青年人才和卓越工程师。本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的青年人才多流向北上广深,人才紧缺导致企业创新内生动力不足,制约做大做强。

建议:

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树立区域特色名片。(一)开展补链延链精准招商。出台第三代半导体产业专项支持政策,围绕衬底等产业薄弱、缺失环节,招引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落户我市,制定超常规发展的“一企一策”,推动惠企政策落地落实,形成碳化硅完整产业链,打造国内特色产业集聚区。(二)开展固链强链增强韧性。支持骨干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加快产能扩充,开发优势产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产业链并购整合,为建成具有全国引领力、全球影响力的优势产业筑牢根基。

二、建立和加强本土产业链协作,推动产业联动发展。(一)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力合作。围绕第三代半导体关键核心技术,建立由第三代半导体制造企业牵头,协同奇瑞、芯塔等企业、以及中科大、安大等高校,形成目标明确、协同创新的产业联合体,共同攻克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不断提高产业链的循环畅通能力和韧性。(二)促进第三代半导体与光伏、储能等产业交叉融合创新。面向光伏、储能、数据中心等蓝海市场,搭建供需对接渠道,推动第三代半导体企业与阳光电源等优势企业形成产业互联、业务互通、资源互助、信息互用的合作态势,共同开放创新场景,推动第三代半导体的广泛应用。

三、优化产业生态,塑造竞争新优势。(一)加强对外交流合作。鼓励企业加强国际国内沟通合作,引进先进技术,拓展应用市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设立第三代半导体高端人才引进基金,为科技领军人才开通特殊通道;推出“强基计划”,依托第三代半导体骨干企业,联合西芜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建设高水平、专业化的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实训基地,订单式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