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承历史文脉,打造芜湖专属文化名片”的建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芜湖市委员会
十四届三次会议
立案号:W2024073
案由:关于“传承历史文脉,打造芜湖专属文化名片”的建议 |
||
第一提案人 |
蔡静 |
|
审查意见 |
同意立案 |
□重点提案 □优秀提案 |
承办单位 |
主办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 |
|
协办单位: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委宣传部 |
提案内容:
文脉是一种文明在特定空间与一定时间中孕育而生、绵延不绝的历史与文化范畴,是民族文化基因与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中,明确提出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芜湖古称鸠兹,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置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地处皖江文化中心,系“皖北”(老庄文化、淮河文化)、“皖南”(徽州文化)文化的交汇地带,与桐城文化、新安文化、皖西红色文化多有交流互动,其自身的文化、风俗、历史、艺术等均有独特的文化风貌。如何传承好、守护好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专属文化名片,成为芜湖奏响文化自信自强地方强音,彰显千年文化名城身份的重要问题和抓手。
建议:
一、强化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物单位的系统保护,活化利用文化遗产与历史文物的多重价值。 芜湖市现有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强化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物单位的系统保护,活化利用文化遗产与历史文物的多重价值。 芜湖市现有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字洞遗址、繁昌窑遗址、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皖南土墩墓群、牯牛山城址,77个市级以上非遗项目。但目前关于这些重点文物单位和非遗项目资料系统整理及宣传介绍等工作力度明显不足。即便本地市民,对芜湖这些历史文化精粹的知悉和了解都十分有限。文物古迹及非遗保护要充分依靠广大市民力量,首先要大力加强本地历史文脉的宣传教育力度,应当使其成为市民周知的常识,调动广大群众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次通过多种周边文化产品的开发和多模态的传播宣传方式,打造芜湖文化形象对外宣传的名片与渠道。
二、发掘“名迹、名人、名作、名居”等特色文化优势,深入开展芜湖历史文化名人研究,加强芜湖文库编纂整理。 芜湖古来名家众多,遗留的文献也多。但时至今日历史名人似有被遗忘的危险。市政府网站“魅力芜湖”页面公布芜湖名人18人,显然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名录,难以体现出芜湖历史文化名人的真实情况。2019年,滁州市全椒县曾主持编纂出版《全椒古代典籍丛书》,有力宣传了地方文化,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由此可见,追踪中国文化发展史中大芜湖籍文化名人,以及与芜湖直接相关的文化名家,将市内各处历史文化名人、红色文化名人、现当代文化名家的遗迹名胜联系起来,整理芜湖历代文人文集,编辑芜湖文库,打造“芜湖历史文化名家名作”系列汇编,通过公众号或市民书亭等进行推送和宣传,对于提升芜湖文化开发与旅游的格局与品位,拓展城市文化影响来说,有着很强的可操作性和突出的现实意义。
三、加强本地方言、戏曲、民俗等保护与传承,推动芜湖城市变迁与芜湖民俗景观变化互动发展,是塑造芜湖美好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 皖南是学界公认的汉语方言分布最复杂的四个地区之一,芜湖的方言分布状态在皖南颇具代表性。除通行的江淮官话,还有历史留传下来的宣州吴语(如方村街道、火龙岗镇、峨桥镇)、移民方言(如繁昌区平铺、新林一带山区的西南官话,南陵县三里、峨山一带的新湘语,湾沚区花桥、横岗的闽东话等);此外,南陵目连戏、繁昌民歌等已列入当地重要非遗名单;另外芜湖还有着丰富的地方风物传说(如白马山三圣古寺、奎潭湖、陶辛圩古水系、米芾拜石等),保护与传承这些承载厚重历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可依托芜湖本地高校资源,开展文化部门、旅游管理部门同高校语言、文字、文学研究团队的合作调研与资源开发。 鉴于此,立足地方文化传统的现代传承与创造性转化,挖掘芜湖乃至安徽人文资源,打造芜湖应有的专属文化名片,塑造美好芜湖、美好安徽形象,为芜湖乃至安徽经济文化建设及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服务,是当代芜湖需直面的一项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