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芜湖文化品牌,提升城市美誉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芜湖市委员会
十四届三次会议
立案号:W2024152
|
提案内容:
近年来,我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宣传、文旅、广电、传媒通力合作,加大文化传播力度,打造出一批文艺精品。今年3月份,原创黄梅戏《铁画情缘》在北京举行了首场演出,该剧以黄梅戏为艺术载体呈现荡气回肠的芜湖铁画故事,创意独特,引起关注和好评。但依然存在对芜湖文化关注度不高、受众面不广等问题。以微信公众号的传播为例,2022年,安徽文化和旅游厅与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广播联合打造“听故事、游安徽”专栏,推出10余个系列共300期节目,同步在“安徽文旅”公众号发布,据统计,讲芜湖的共有16个故事,但截至2023年底,所有故事阅读量均显示为2000至5000不等。目前全市文化传播类的微信平台除了“芜湖文旅”及部分景区受关注度较高外,其他如“中江文史”及图书馆、文化馆等微信公众号受关注很少,芜湖故事、芜湖文化还没能形成强大的传播效应和影响力。
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传播主体比较单一。受长期以来既定思维方式和文化接受习惯的影响,在大部分人看来,文化的传播要么是政府和学校的事,要么就是专家的事,和社会大众关联度不高。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作为社会层面的新闻热点事件的传播受到广泛关注,参与者众,但文化传播渠道仍然以官方发布为主。
二、文化传播内容提炼不够。芜湖有丰厚历史文化资源,人字洞遗址、繁昌窑遗址考古入选安徽2020—2021年十大考古新发现,芜湖古城有70余栋历史建筑,见证着芜湖悠久的历史和千年文脉。芜湖文化名人众多,留下足迹的诗人也不少。但目前各类文化资源整合度不高,系统性不强,带来芜湖文化标识还不够清晰、地域特色不够鲜明等问题。
三、文化传播方式创新不够。国产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以高适眼中的李白为主角,结合了历史、奇幻、悬疑、喜剧等多重因素,通过既有趣又有深度的剧情,展现出整个盛世大唐的风貌和变迁,该片上映8天就获得了4.4亿的票房佳绩,可谓人气爆棚。目前芜湖名人故事、诗人故事讲的还不够生动,在新媒体应用、短视频制作等领域的传播还很少,质量有待提高。
四、多元文化传播网络未形成。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两者融合是大势所趋,如新安晚报、安徽网,通过“大皖新闻”客户端、微信视频号、抖音和快手四大平台,走进蚌埠禹会村遗址、含山凌家滩遗址,为网友们带来“发现安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系列报道。但目前芜湖融媒体建设还在进一步探索阶段,媒体融合上仍然缺乏深度和广度,叠加传播效应还未形成。
建议:
一、以专业化队伍为基础,吸纳各方人才成为传播主体。芜湖故事专家可以讲,网红可以讲、老外可以讲、导游可以讲,出租车师傅也可以讲。支持鼓励各类民间主体参与宣传,用百姓话语、群众视角、外籍视角讲好芜湖故事,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展示芜湖城市软实力的“窗口”。策划外国人讲芜湖故事大赛,引导分享在芜湖学习、工作、生活的亲身体会,真实立体地对外展示芜湖形象。
二、以彰显地域文化为特色,进一步挖掘整合传播内容。挖掘和整合芜湖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构建“皖江明珠•创新之城”文化标识体系。讲好芜湖古城故事、铁画故事、美食故事、创新发展故事、红色故事等。依托、延续历史文脉,讲好芜湖诗歌故事,和安徽师范大学合作,打造“皖江诗路”芜湖 文化走廊,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三、以满足和引领受众需求为中心,探索更新颖更接地气的传播方式。主持人周群在抖音上发布的《皖•上好群姐陪你看安徽》系列节目,安师大学生郭昊创作《千里江山图》等短视频,通过精彩故事和精美画面,让人们感受到安徽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建议对这些经验进行学习和推广,加大抖音短视频等平台的文化传播力度。推进芜湖博物馆、铁画博物馆、城市书房等各类文化场馆的数字化建设进程,探索云展览、云阅读等方式,打造一批沉浸式文化旅游体验新项目和新空间,吸引更多人体验、感受、爱上芜湖文化。
四、以建设文化强市为目标,构建立体多元文化传播网络。深化媒体融合,将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与自媒体的传播流量相结合,各展所长,取长补短。组织学生观看、收听“听故事、游安徽”节目,重点关注芜湖故事。在“芜湖文旅”等微信公众号设立 “听故事、游芜湖”专栏。实施“影像芜湖”计划,策划拍摄芜湖文化纪录片、专题片、宣传片。加快芜湖文化走出去步伐,促进文化交流互鉴。构建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内宣与外宣相结合的立体多元文化传播网络,为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奋力走出芜湖高质量发展新路提供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