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涉农人才“引育用留”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4-11-13 13:15信息来源:市政协办责任编辑:姚桂香浏览量:【字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芜湖市委员会

十四届三次会议

立案号:

案由:关于做好涉农人才“引育用留”的建议

第一提案人

晏利民

审查意见

未审核

□重点提案

□优秀提案

承办单位

主办单位:

协办单位:


存在的问题:

一、涉农人才数量不足。全市常用耕地面积339.4万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05.4万亩,全市乡村73.2万户,乡村从业人数129.3万人,农村实用人才约占乡村从业人数的7.6%,在全省属于中等水平,人才培育数量方面不符合省域副中心城市定位。目前我市市县乡三级在编农技人员1032人(其中在编在岗农技推广人员620人),相对于本省其他地市,我市农技人员尤其是农技推广人员数量与目前的农业发展情况不匹配。

二、涉农人才整体素质不高。农业发展在一线,难点在基层。基层很难吸引到优秀年轻人才,导致基层涉农人才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合理。现有的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技人员年龄大多在45岁以上,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人员年龄断层严重。科技活动集中在提高种植业产量目标上,而对农产品的提质、仓储、物流、深加工等人才严重匮乏,农业科技科研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对产品高质量和多样化需求的要求脱节。整体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学历层次不高,整体素质偏低。

三、涉农人才整体易流失。自2021年,芜湖提出紫云英人才计划,厚植人才发展环境,大力招引人才落地芜湖,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是相对城市,农村在享受公共服务和文化生活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基层农技人员无论是经济待遇还是政治待遇都比较差,高校的毕业生很少有人愿意长期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工作积极性不高。例如,2022年全市基层农技推广特聘岗位计划招聘114人,实际招录大学生52人。

建议:

一、加大对涉农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建议省、市出台更多激励人才返乡入乡、农技服务型政策,加大农业农村人才创业扶持力度,在进修培训、项目审批、信贷发放、土地使用、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从而鼓励更多人员投身乡村。公共财政加大对农村基础公共设施投入,加大对返乡入乡人才住房、子女教育等保障力度,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机制,为返乡入乡人员及其家属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提供便捷服务,提高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地位和待遇,增强基层农业技术工作岗位的吸引力。

二、建立健全涉农人才队伍的管理体系。改进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农业科技人员按照市场规则自由流动,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鼓励农业科研院校的科研人员经所在单位批准,带科研项目和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企业工作或创办企业。鼓励农业科研院校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兼职。理顺上下关系,实行行政领导与业务工作有机衔接,做到条块分明,职责明确,专职专责,继续开展基层农技推广定向培养。同时减少对基层农技人员没有意义的文山会海,降低他们行政工作的压力,让他们能够更好的把精力放在农技服务的本职工作上。

三、不断提高涉农人才综合素养。结合高素质农民培训,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大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结构调整,建立培训长效机制,组织农民参加知识更新培训,建立培训长效机制。加大基层在职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制定具体的业务培训计划,培养农业技术相关业务骨干人员,带动农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提升。重视中、青年人才的培养,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他们承担农业科技项目,使他们在科技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加快农技队伍后备人才的培养,完善技术人员技术职务评聘制度,不断提高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