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资料 > 文史资料

致力教育事业的张世英女士

发布日期:2013-05-03 00:00信息来源:芜湖政协浏览量:【字体:  
致力教育事业的张世英女士
郑壁如闵孝录
张世英女士,生于1871年,逝世于1943年,享年71岁。
 她出生于败落的封建官宦人家,从小即受到诗书熏陶,读过不少的线装书,善书画。她非常崇拜古代的花木兰、梁红玉等巾帼英雄。年稍长即立志为振兴中华、解放妇女做一番事业。
她16岁嫁于繁昌城关闵门,夫名闵中咸,仅生一女,29岁时丧夫孀居。由于无子,族中近亲看她颇有田产,虎视眈眈,争夺立嗣,皆被她严词拒绝。族人岂肯甘休,对她百般地施加压力,甚至用武。有一个宗亲在除夕夜,以大粪泼她家大厅,对她进行无耻的污辱。她在一气之下,出外求学,时年已30岁。34岁毕业于安庆师范学校。
据有关资料记载,张世英在安庆师范毕业后,于民国元年(1912年)在省办女子协济会,募捐助饷。接着奉派来到繁昌创办女子协济分会,方组织就绪,复奉省令改协济会为女子教育研究会。正在筹备中,再奉省批:“中国女子(教育)尚在萌芽……不如先办女学,认真教授”。于是张世英即“鬻奁建校,招生30余名”,并得到省里批准,破例在烟酒税项下拨开办费100元、常年经费200元。当时安徽省都督孙毓筠批示“查该校以私立小学而受国税之补助,系属特殊之事”,令繁昌县知事察看成效后执行。
张世英虽得到省的特别资助,但区区之数,何济于事。于是她乃以自家住宅为校舍,平了花园做操场,因陋就简,终于在民国元年秋,把繁昌县第一所女子学校——肇兴女子小学办了起来。
其时,除了物质上的困难之外,她还要与地方封建势力作抗争。由于筹措开办经费,她经常奔走于省、县之间,因而招致了地方封建势力的无理诽谤。以豪绅汤绍侯为首的一群人,对她施以人身攻击,骂她“寡妇抛头露面,不守妇道,伤风败俗”,说她用家财办学是“败家”,攻击她宣传革命是“大逆不道”。当时弄得满城风雨,社会舆论压力很大。但张世英巍然不惧,在抓到确凿的证据后,书以万言,向法院控诉。经过无数次面对面在法庭上的斗争,她义正词严,言语犀利,论据准确有力,驳斥得汤绍侯无言答辩。法院判决:“汤绍侯肆意攻讦,侵犯人权,应追究刑事责任。”汤惧怕处分,托人从中斡旋,请求调解。商谈结果,办酒10桌,放鞭炮1万响,向她赔礼道歉。张世英官司胜诉后,谁也不敢再来干涉和诽谤了。一场官司为她办学铺平了道路。
肇兴女子小学开办时,面临着几个颇难解决的问题,终因她毅力过人,善于运筹谋划而得以顺利解决。
第一,经济问题。张世英经奔走乞援,费尽周折,得到省府批准在烟酒税内年津贴200元,可是到了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省里突然下文取消了年200元的拨款。这对张世英来说,无疑在原有困难上又增加了新的困难。根据当年张世英上呈的一份呈文,可以看到其时肇兴女校的困境:“自民国三年起二十三年止,共亏欠龙洋8702.2元,又附设桑园开垦并建筑课桑亭,共亏欠龙洋1275.4元,二项共9977.6元。”这些巨大的支出,“除公款津贴外,其不敷之款,均由世英个人负担。”这就是她慷慨地提取自家田租、煤矿收入填补。同时,她动员学生养蚕抽丝,其收入作为学校经费。 张世英辛勤办学,早在民国元年至二年经县府上报,曾荣获教育部颁发的三等奖章一枚。就在申请恢复公款补助的这一年(1935年),肇兴女校已经有15届女生于该校毕业了。这次申请,公费补助究竟恢复了没有,现无资料查证,但张世英办学的困难很大,成绩也大,这都是事实。她就是这样,茹苦含辛,兢兢业业地把女校一直坚持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第二,师资问题。开始时延聘有相当文化的亲属任教,纯义务,无工资报酬。后来聘请几位地方上有名望的文人,付以较高的束。再后,从本校毕业生中,选聘优秀者担任见习教师,如高月舫、孙璞等,半义务、半给工资。
第三,生源问题。当时私塾盛行,教的都是古旧书籍,而且就读的学生多是男性,女子入学真是凤毛麟角,绝无仅有。所谓“洋学堂”更无人问津。肇兴女子小学,招收新生,困难之大,可想而知。张世英不畏艰难,挨门挨户,宣传女子读书提高文化的好处。现已87岁高龄的高月舫,便是当年第一个报名入学的女学生。在她的带动下,陆陆续续也有一些女生报名入学了。开始仅一个班,学生只有10多人,这时是1915年。
肇兴女子小学校址在繁昌城关北门街(现在人民电影院后面和县医院宿舍一带),这原是张世英的住宅,后来就以这为主体教室逐年增建。到了1934年,还新建了一座三层的教学大楼,这在当年的繁昌,是一座绝无仅有的宏伟建筑!可惜于1937年毁于日寇飞机的轰炸。1936年因学生人数增多,她打算把学校迁到斜对面(现在一中的北面)空地去,并已在那里建成了教室数幢。还计划在那里开办一所繁昌蚕桑职业学校,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而终止。学生的活动场所,原系张世英家的花园,办学后平为操场,面积达300多平方米,备有秋千、滑梯、翘板等体育用具。
当时繁昌人口稀少(全城不到2000人),北城城垣内有一片荒地和一座古废堡,她利用这片荒地,种植了大量的桑树、柿子树、槐树和紫竹,并把废堡改建成一座亭子,红柱飞檐,上覆黄色琉璃瓦,题名为“课桑亭”。四周设置石桌、石凳,供校内学生和校外群众休息游览。
这所女子小学自1912年开办,到1937年停办前,由于张世英的苦心经营,从1个班10余名学生发展到6个班(从1年级到6年级的完全小学)200多名学生。25年间先后从这个学校毕业的学生近千人,为繁昌培养出第一批具有一定文化的妇女人才。现今50岁以上有文化的妇女,基本上是这个学校毕业的。她们从学校走向社会,大多成了能独立谋生的人,为争取男女平等和谋求妇女解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张世英在办学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1927年北伐军来到繁昌,繁昌县妇女协会成立,她被选为主席。经常带领学生,走上街头,游行演说,高唱“打倒列强锄军阀,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的革命歌曲。为了妇女解放事业,她顶狂风,破恶浪,夜以继日地与地方封建势力抗争。她提倡妇女放大脚,剪短头发;呼吁反虐待,男女平权,婚姻自主。她反对神权,积极破除迷信。1936年繁昌县长卓衡之改城隍庙办农业中学,首先得到张世英的支持。
1931年长江中下游洪水成灾,哀鸿遍野,她组织学生上街募捐,并多次举办文娱义演,集款救灾。把收集到的粮款,一丝不苟地亲自交到灾民手中,防止了他人的贪污中饱。
1937年,抗日军兴,她率领学生,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经常上街张贴标语,宣传抗日,教唱救亡歌曲,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同时,以她为首发起千人签名运动,把“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请愿书呈交给当局。
她的性格正直刚毅,不畏权势,但对疾苦贫病者,却关怀备至。对那些被豪强欺凌的弱者,更是无限同情,并能挺身而出,为抱不平常常涉身诉讼。有一名叫孙璞的寡妇,繁昌孙村人,丧偶时年仅20岁。恶人便做赃陷害,把一件谋杀案的血衣,偷偷放在她的外婆家中,孙璞外婆因此罹祸。她孤身无主,只得抱着钉板喊冤。张世英见义勇为,在探询了案情的真相后,便挺身而出,出庭为孙寡妇辩护。官司延续了数年之久,几经上诉才得真相大白,为孙璞外婆洗清了冤情。她为了救人救彻底,还把孙璞接到自己家中求学,培养她从肇兴女校毕业后,又留校任教。使她由一个孤苦无依、身陷冤狱的孀妇,成了一名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女教师。
张世英除了全心全意地投入教育事业外,稍有闲暇,便亲手育花种草,培假山,喂红鱼,把学校装点得象座花园。她对课桑亭及其附近的园林培植,倾注了不少心血和精力。人家劝她说:“你办学校就够累了,还要管什么课桑亭呢?”她说:“独乐不如众乐,大众都能得到快乐,那才是真正的快乐!”
张世英正直侠义,光明磊落,为了办学倾尽家财而不惜。有一次她的伯兄和她说:“我一生经商,发家致富,如今田连阡陌,财富盈万。而你呢?一年忙到头,两袖清风,还把家财赔掉了许多,何苦如此!”她听了大不以为然,顿时说:“我兴办学校,是为了国家,为了繁昌的妇女,没有国哪有家?专门为自己是鼠目寸光,可卑的行为,吾不为也!”
在课桑亭侧有一座无名氏坟墓,墓有碑而无死者姓名,碑的下方却刻有“孝男徐××奉拜”字样,且每年春秋两季有人来祭祀,许多人不明其中原委。这是张世英家雇佣的一个壮年园丁,专司园内桑树培植,在掘地时发现长棺2具,棺长8尺,启棺看视,系男女合墓。尸骸口各含一块黑色金属。徐某取之呈张,并说:“此是你园中之物,奉还。”张看了看说:“这是乌金,但不是我家财物,你今发现,应归你有。我领你到芜湖兑换。但你必须买棺木重葬死者,并要立碑一块,长年奉祭。”徐某应诺。此金块当时换得银元200块,徐除重新安葬了这两具骸骨外,并靠此娶妻生子,以后一直扫墓不绝。张世英不取非义之财,得到别人的赞许。
张世英从1912年办起了私立肇兴女子小学,当时只有44岁,历时25年,到1937年,她已是65岁了,因日寇侵华,学校停办。1943年,她71岁时不幸染病在床,临终的时候,把诸孙辈叫到床前说:“抗战不久就要胜利了,我的病重,将不久于人世,我最关心的事业就是教育。今后谁继承办学的事,我的家产就归谁,其他人不得争夺。”嘱咐过,便溘然长逝了。
张世英逝世已40多年了,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繁昌的教育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仅城关一地,就有完全中学2所、小学3所、幼儿园1所,学生总数达4373人。为桑梓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张世英女士,对此一定会含笑于九泉。
(闵孝儒记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