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资料 > 文史资料

张恨水文坛生涯片断

发布日期:2013-04-26 00:00信息来源:芜湖政协浏览量:【字体:  
张恨水文坛生涯片断
张孝康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安徽潜山人,出生于江西广昌其
父任所,父殁,全家回潜山故里。其家贫,刻苦自学不辍,曾谋唱戏等小职业,维持弟妹生活。民国初年,上海的韩复炎(韩恢)招张恨水与怀宁的郝耕仁及恨水族兄张东野,赴沪从事反对袁世凯复辟的活动,他们住在上海法租界渔阳里。
恨水每日清晨起床后,便与郝耕仁到粥店,啜粥二三碗,如果没有活动,便去商务印书馆或中华书局及书业公会等处读书,必待书店打烊才回住处,经常是饥肠辘辘。归后,睡在地板上,还高谈阅读之所得。此时,恨水曾多次投稿予上海各报副刊,但均遭冷遇,稿件竟被弃置于纸篓之中。恨水心灰,颇有跨入文坛道路难,难于上青天之感。
1916年袁世凯死后,郝耕仁回芜湖主《皖江日报》笔政,恨水只得回潜山老家,安贫苦读。一日,郝耕仁与总编张九皋在编辑之余暇闲聊,谈及小说,耕仁说:我有一个朋友叫张恨水,富有小说天才等语。张九皋听后,即铭记在心。1917年底,耕仁回老家石牌过年,其友人——驻扎在湖南郴州油榨墟的南军旅长季硕夫,一再函电邀耕仁前去帮助,耕仁只好前往,临行特函九皋荐恨水来芜湖继任其职。
恨水于1918年初,持耕仁的荐函来到芜湖,任《皖江日报》副刊编辑,果然才气不凡,被总编张九皋视为左右手。恨水在编辑之余,撰写了第一部长篇言情小说《紫玉成烟》,张九皋极力赞成在《皖江日报》副刊上发表。该作文情并茂,引人入胜,一举成名。
1918年初夏,上海人民为反对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掀起了抵制日货运动。一天,张九皋与张恨水秘密刻印传单,黑夜散布于大马路(今芜湖市中山路)一带,以鼓动本市人民响应这一运动。次日清晨,天色微明,马路的电线杆上就已钉满了日本产的草席、草帽。草席上还有漫画(乌龟)以及反日标语。上午8时许,大马路上的日商丸三药房门前,群众越聚越多,并对丸三药房示威,高呼“抵制日货”等口号,又有人投石子击碎玻璃数块。警察闻讯赶来,冲散了群众。事后,日本驻芜领事提出交涉,并调来一艘兵舰,停在江边,以示威胁。芜湖镇守使马联甲吓得马上在烟雨墩(今芜湖市图书馆)召开会议,讨论善后之事,宣布禁令,不准再有此类事件发生,并向日方赔偿巨款。丸三药房只碎了几块玻璃,却敲了一大笔竹杠。然而此事并未终了,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上午11时许,日水兵一队由河南日本领事馆(今芜湖市青弋江以南)回舰,特绕道经过丸三药房门前,高呼“大日本万岁”,耀武扬威。对面《皖江日报》社里的人都很愤恨,恨水气愤更甚。中午,报社的职员、工人饮了雄黄酒后,恨水即率大家,手持国旗,冲到马路中心,二三十个人围着国旗,振臂高呼“中华民国万岁”三声,声振屋瓦,响彻云霄,然后转身回屋。马路行人及附近商店里的店员顾客,均为之振奋感动不已。可见恨水爱国热情之高。
1918年冬初,恨水已驰名文坛。王尊庸,字慰三(歙县人,为《皖江日报》及《工商日报》驻京特派员)便介绍他去北京,在上海《申报》驻京办事处编写长篇通讯。恨水抵京后即寓潜山会馆,暇则遍游北京名胜古迹,于是撰写出以北京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春明外史》,刊于《世界日报》,此为恨水蜚声北方的名作。1921年,恨水被张九皋聘请为芜湖《工商日报》驻京特派员,除为该报拍发电讯外,还为该报副刊撰写小说,如以安徽学生爱国运动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皖江潮》(连载)。嗣后,少帅张学良特聘恨水为咨议。1930年左右,上海报界观光团经北平游华北并北上出关时,恨水与钱芥尘同任招待,结识《新闻报》的严独鹤。不久,《新闻报》遂有恨水名作《啼笑因缘》出现。此为恨水小说驰誉全国之作,风靡一时,并且拍成无声电影,系胡蝶主演。
恨水所著小说,既以北平为背景,且言情之作居多,不免陈陈相因。适其族兄张东野从政陇东,任湮川、灵台等县县长。恨水便作西北之游,猎取不少新题材。回北平后,即为《申报》写小说《燕归来》,为《新闻报》写小说《太平花》。
当日寇势力入平津时,恨水不能再留北平,乃南归,与张友鸾在南京创办《南京人》小报。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恨水因病从南京来到芜湖,住弋矶山医院(今皖南医学院附属医院)休养。日军于金山卫登陆后,恨水即溯江入渝,住南温泉,与张友鸾、张慧剑同为《新民报》主人陈铭德所邀,编《新民报》“渝版”及“蓉版”。恨水所著《八十一梦》为一种理想预言式小说,其中“胜利还都”一梦,后果应验。此外,还有《新水浒传》亦风行于西南。抗战胜利后,恨水所著的《巴山夜雨》、《大江东去》、《纸醉金迷》等小说,均系以抗战时期的巴蜀为背景而作。
1945年冬,恨水道经贵阳、藏江、邵阳、衡阳、长沙至汉口,收集了不少小说素材。到达汉口时,遇王耀武、余程万两将军,他们供给恨水常德会战的实录,恨水即写下了《虎贲万岁》小说。此事是这年除夕前十日,恨水经芜湖赴南京时告诉张九皋的。
1946年,恨水应陈铭德之约,由南京飞抵北平,主持《新民报》北平版,该报日出四开一张半,长篇小说竟多至三四篇。
1948年,张九皋将恨水所著小说的代表作戏成七绝一首,寄给恨水,诗曰:“啼笑秦淮一世家,烟沉玉紫感年华;春明双燕归来日,太平九九梦生花。”
1948年后,恨水仍居北平,生活艰难,头脑失去记忆力,一时口不能言、手不能写,成为残废之人。北平解放后,人民政府发给生活费,始得安居疗养。脑力虽逐渐恢复,但已衰老了。解放初某刊物刊载过一篇张恨水访问记,记有此事。还说恨水尚能写竹枝词,抒发解放后他拄杖慢行林荫道上所见的新气象。全词已忘,只记得有“一片清凉一片情”之句。 张恨水苦学成才,得《皖江日报》之助,始脱颖而出,因而从事新闻工作40多年,写了几十部小说,成为旧社会的小学名家,实属难能可贵,其自学成才之路,今天还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