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报业发展概述
芜湖报业发展概述
汪兴泉
芜湖近代报刊,始创于清末,截止1985年底,先后约有100余种。其历史之长,数量之多,均居安徽全省前列,在我国近代新闻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最早的近代报刊
1876年(清光绪二年)中英《烟台条约》开芜湖为通商口岸。随着英、日、俄、美等国经济侵入,芜湖市场畸形发展,商旅往来频繁,武汉、上海等地的报刊也相继传入芜湖。及至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列强瓜分,迫在眉睫,致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兴起,北京、上海、长沙等地纷纷创办报刊,倡导变法维新。据说,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芜湖即有《皖报》。
据现存木版刻印的《芜湖皖报馆章程》中:“本报虽名皖报,实为务实维新之报。”章程还申明是“拟仿湘报章程”,而《湘报》始创于1898年3月7日,由此可推芜湖《皖报》当在1898年3月之后创办。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查禁全国报馆,《皖报》自无例外。由此推断,《皖报》存在时间不长于半年。时间虽短,却为芜湖近代报刊之滥觞。
戊戌变法维新失败后,国内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才能救亡图存,光复中华。一时鼓吹民族、民主革命的报刊,先在日本、继在上海纷纷出现。1899年革命党人汪熔“在芜湖创设白话报”。惜资料无存,然从汪熔于1900年离芜去湖南领导自立军起义、事泄死于狱中的记载和白话报名称分析,汪熔创设的白话报,内容当异于主张“务实维新”的《皖报》,文体也不同于《芜湖皖报馆章程》的文言文,应是我国早期的白话文报刊之一。 1903年春,绩溪人汪孟邹在芜湖原中长街20号,创设芜湖科学图书社,出售上海出版的《黄帝魂》、《革命军》、《苏
报》和《复报》等新书报刊。同年底,怀宁人陈独秀由上海
返回安庆,与房秩五、吴守一等筹创《安徽俗话报》。由于“芜湖是工商集中地区,利于宣传工作”,和“汪孟邹当时亦倾向革命”,所以《安徽俗话报》自1904年3月31日(清光绪三十年二月十五日)创刊号起,直到终刊,一直是由在芜湖的汪孟邹经办印刷、发行事宜。
《安徽俗话报》为18开书本式装订,每期一册40页左右。始由陈独秀、房秩五、吴守一等编写稿件于安庆,寄交芜湖汪孟邹转付上海东大陆图书局铅字印刷。再运回芜湖由科学图书社揽总发售。1904年夏,房秩五去日本,吴守一回桐城,陈独秀来芜教书,遂在芜湖科学图书社继续主编、发行《安徽俗话报》。原定每月两期,朔望发行,但常脱期。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十五日)的第21—22期合刊,是现今能见到的最后一期。期发行数为1000册至3000册左右。因刊登涉外消息“为驻芜英领事要求中国官厅勒令停办”。这是现有原件存世的芜湖最早的近代报刊。它“是表面普及知识,暗中鼓吹革命的工作”,“作为爱国宣传的喉舌,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罪恶,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觉悟和革命热情”。在安徽地区的革命青年中,起了“组织革命和宣传革命的作用”。
辛亥革命前后的报刊
1904年夏,芜湖出现了对公众免费开放的“阅报处”,在外地报纸的影响下,芜湖商政各界人士迫切需要一张本地报纸,以及时传播本埠工商行情、政治、社会新闻。《安徽俗话报》虽在芜湖总发售,但多销往外地,据该报自己统计,到第五期“仅省内的销售量已为1346册……芜湖为100册”,数量甚少。于是,芜湖人齐月溪(宗濂)和流寓芜湖的无为人王活天、太平人谭明卿、合肥人焦二风、浙江人吴少斋等,于1905年到1911年,在芜湖先后办起了《鸠江日报》、《商务日报》、《芜湖日报》、《风月谭》、《芜湖新报》、《中江日报》、
《皖江日报》7种民营报刊,另外还有《皖报》。其中只有谭明卿主办的《皖江日报》,从1910年12月21日(清宣统二年十一月二十日)创刊起,断续出版到1937年12月停刊,绵延27年,为芜湖报业史上的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其他6报均因经营亏损,短者月余即易主改名(《如鸠江日报》),长者也不过两年左右即自行停办(如《风月谭》)。这
个时期报纸,各报人员很少、版面单调呆板、印刷粗糙简陋,
大都影响不大,但是,却促进了芜湖印刷业由木版刻印向铅字活版机印的发展,为以后芜湖报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条件。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皖江日报》及时发行《号外》予以报道。同年11月芜湖光复。1912年(民国元年)3月11日“临时约法”公布,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因此,由同盟会改组的国民党及共和党、社会党,分别在芜湖设立支部,创办《安徽民报》、《安徽日报》和《共和日报》、《讽报》等党派报纸,同时,民营报刊也随之勃兴。除原有的《皖江日报》外,新创办的有《农业日报》、《皖江潮》、《演说白话报》、《鸠江潮》、《金钟白话报》、
《现世报》、《醒世报》、《醒报》、《闲谭》《皖江新春秋》、《繁华新语》、《芜湖花报》、《直言报》、《灿花日报》,达14种之多。
1913年1月16日,芜湖社会党纠众冲毁皖江日报报馆;3月7日,驻芜皖军龚振鹏逮捕邢荡湖等(按:邢荡湖等为社会党员,参与《讽报》创办);5月,袁世凯两度通令全国“遇有借端煽惑之人,应即按照军法,尽法惩治”,以钳制舆论;7月,国民党率军队数十人将皖江日报馆抄毁一空;8月,全国查禁社会党,11月,全省解散国民党。一时,芜湖政局混乱,商民人人自危,报刊遂纷纷停办。迨至1914年袁世凯颁布“报纸条例”和“出版法”,进一步钳制舆论,芜湖仅剩有《皖江日报》、《直言报》、《闲谭》等少数报刊。1915年10月21日,江宁人张九皋以遵照报律、专刊工商行情以及有关实业的论说,得以获准创办《工商日报》,直至1949年4月芜湖解放后数日停刊,先后延续26年(其间1937年12月—1946年1月停刊),是为芜湖第二张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民营报纸。
1916年6月20日,恢复“民元约法”,7月16日废除“报纸条例”。《皖江日报》与《工商日报》先后改出对开大报,扩大版面,除以一半以上的版面刊登广告、启事和工商行情外,都增添了电讯稿、本埠新闻和副刊。皖江日报馆聘请潜山人张心远(即张恨水)编辑文艺副刊,并在该报副刊连载了他的第一部言情小说《紫玉成烟》,开芜湖报纸连载长篇小说之先河。《工商日报》创办人张九皋也亲自主编副刊“工商余兴”。
五四到五卅运动中的报刊
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等新思想,随着北京、汉口、上海等地的报刊传入芜湖,很快在芜湖中等学校师生中流行开来。《皖江日报》主笔郝耕仁将其主办的副刊改辟为《皖江新潮》,集聚高语罕、钱杏邨(阿英)、蒋光慈、李克农、李宗邺等革命志士、进步师生为其撰稿。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反映社会生活,讨论婚姻自主等,对当时学生运动起了启导作用,并推动了芜湖报刊的文体改革。《工商日报》也随之改变文体、刷新内容,聘请镇江人张卓哉(笔名大荒)主编副刊,连载张恨水写的长篇小说《皖江潮》。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些由进步师生创办的,以追求民主、发扬科学、宣传新思想、改造社会和主持舆论为宗旨的期刊。其中较有影响的为《芜湖学生会旬刊》、《芜湖》半月刊。另外,在学校内部发行的油印小报有《前进》、《实践》、《海灯》等。
1919年和1920年,张九皋和谭明卿代表芜湖报界赴上海、北京参加了全国报界第一、二届联合会。
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的翌年,芜湖成立了外交后援会,5月创办《苍茫》半月刊。《皖江日报》、《工商日报》也积极参加声援活动。在民情激愤、反帝爱国的气氛中,芜湖报业又逐渐复苏。从1926年到1929年期间,先后有《赭
山》半月刊、《星报》、《芜湖日报》、《六点钟晚报》、《皖江民报》、《商协周刊》、《精报》、《国货周刊》、《芜湖学生》、《昃日》半月刊、《民国日报》、《三民导报》、《导报》、《新芜湖》共计14种报刊问世。但大都旋出旋停。
1928年至1929年,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一、二届临时委员会的机关报《血花》(王步文)、《红旗》(尹宽)也在芜湖出现。由于这两种报纸均系油印小报,党内秘密发行,故在社会上鲜为人知。
1930年,国民党政府颁布“出版法”44条,实行报刊注册登记制度,《皖江日报》这年又因刊出“共产党万岁”口号事件被勒令停刊一年,所以芜湖一度只有《大江日报》和《工商日报》两家报纸。1931年柏毓文等创办《中江报》,约一年停刊。1931年底,《皖江日报》解禁复刊。到1937年12月芜湖沦陷前夕,芜湖仅有皖江、工商、大江等几家日报正常出版。其他《芜湖艺报》(三日刊)、《正言报》两报出版数月即停;《芜湖镜报》、《芜湖大公通讯》、《芜湖新闻》、《芜湖新报》、《芜湖导报》、《芜湖大风周刊》6报刊,仅见报名登记于国民党政府《内政年鉴》,情况不详。值得一提的是1935年由谢慎修主办的《邮话月刊》到1936年4月,共出12期,为芜湖最早的集邮专业性刊物。
抗战胜利前后的报刊
1937年12月10日,芜湖沦陷,所有报刊均停办。1938年7月17日,在日本占领军的卵翼下,伪芜湖县政府利用《皖江日报》厂房和未迁走的印刷器材创办了伪《芜湖新报》,充当日军的代言人,直到1945年9月抗日胜利时被查封。在这期间,流亡在外地的原工商日报报馆人员,先后在合肥出版了《工商日报》(三河版)3个多月;在四川出版了《芜湖晚报》(宜宾版)一年多。1944年,原《工商日报》编辑、《芜湖晚报》(宜宾版)社长张衡山代表两报参加了在重庆召开的全国性报业协会成立大会。
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首都迁回南京,被迫废除新闻检查。于是各种政治势力,竞相扶植或创办报刊,作为争权夺利的舆论工具。芜湖毗邻当时的京畿,人文荟萃,自为各种政治势力所瞩目。芜湖报业也因之空前繁荣。从1945年9月到1949年4月的3年多时间里,先有《复兴日报》(芜湖版)、《大江日报》、《皖江、工商报联合版》、《工商报》复刊;继有原在屯溪出版的《复兴日报》、《火炬日报》,安庆出版的《国事快闻》迁来芜湖。而新创办的日报、晚报、周刊、月刊,更似雨后春笋,前后达27种。同时,有名可查的新闻社、通讯社也多达20余家。其中,除大江、工商、复兴、火炬4家报馆自有印刷厂所能正常出报,警光、大雷等少数新闻、通讯社经常发稿外,其余报刊、新闻通讯社,人员既不固定、又无印刷场所,多随政治时局的变化、各派势力的消长而时生时灭。在这期间,地方当局冲砸报馆、捕人下狱事件时有发生,报馆印刷工人为增加工资曾数次罢工,因此,报纸也出现迟出或短暂停刊情况。
这段时间报纸,期发行数一般在数百份与两三千份之间,都是铅字活版、人工机印,没有新闻照片,偶有美术作品或广告画,也多是用木刻上机印刷。极个别的偶到外地制照片版,带回印刷。版面上的广告、启事,仍占主要地位。一般都有本报社论、国内外电讯、本埠新闻。除少量采用国民党中央社、本地新闻通讯社稿件和经常剪辑外地报纸消息外,本埠新闻均由各报记者采写。各报普遍设有副刊,刊登文艺作品和生活知识、文娱消息。有的还有几个甚至10多个专业性的副刊。因而大量记载了当时芜湖的经济、政治、文教、社会的发展情况,为芜湖地方历史保存了有用的资料。此外,中国共产党在芜湖的地下组织,也利用当时报界的混乱,派出自己的党员任椿、沈敦义、吴道哉(任陵)、姚友林,以《复兴日报》记者的公开身份,调查收集有关军事、企业等方面的情况、动态,为芜湖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芜湖报业的根本性改变
1949年4月23日,芜湖解放。原有的地方报刊、新闻通讯社,除了《工商报》只刊登新华电讯稿件外,全部停止活动。4月28日,芜湖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派刘俭、柳星三接管《大江日报》社。29日出版《新华电讯》,《工商报》遂即终刊。
《新华电讯》为对开四版日刊,在皖南地区发行。1949年6月18日,中共芜湖市委决定创办机关报,6月25日《新华电讯》终刊。
1949年7月1日,中共芜湖市委机关报《芜湖日报》创
刊。直至1985年的36年间,报名虽有变更(如1952年至1956年的《芜湖大众》,1978年至1979年的《芜湖简报》,1979年到1984年的《芜湖报》),版面大小、发行范围也屡有变化,均因适应行政建制的调整所致,其党报性质始终一以贯之。在这期间,在芜湖出版的还有中共皖南区委的《皖南日报》、中共芜湖地委的《芜湖报》和中共芜湖县委的《芜湖县报》。唯一的例外,是《新工商报》,它是《芜湖日报》在1949年9月22日改名为《皖南日报》后,由芜湖工商界集资于1950年10月1日创刊,至1952年5月31日终刊,是新中国建立以后,芜湖唯一的民办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