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委员建言

张小俊委员代表市民革建言:关于推进我市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5-04-18 08:45信息来源:市政协研究室浏览量:【字体:  

《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提出“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把“拓展乡村特色产业、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作为重点任务。十四五期间,我市目前已累计创建25个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园区、6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24年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预计可达37亿元,同比增长约10.4%。但在加强农文旅深度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短班亟待补齐。《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提出“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把“拓展乡村特色产业、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作为重点任务。十四五期间,我市目前已累计创建25个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园区、6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24年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预计可达37亿元,同比增长约10.4%。但在加强农文旅深度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短班亟待补齐。为此,建议:

一是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特色。对乡村民居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民族风情等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宣传利用,加快培育一批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有机整合乡村原有的资源、文化、社会和生态价值,围绕季节、节气、节庆等,常态化举办“大地欢歌”四季村晚、“夏日乡村傍晚集市”“欢乐芜湖摸鱼大赛”等特色活动,充分体现乡村文化的原真性和生态韵味,实现“以节会友、以节拓市、以节富民”。

二是完善乡村文旅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建设、改善乡村旅游基础条件,提升乡村旅游的可进入性和便利性,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加大对农文旅项目的投资,通过发展农家乐、农产品体验、农业观光等形式,将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消费需求。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开发、完善景点简介、预约购票、交通查询、产品展销等线上(掌上)功能,提升游客体验感。

三是立足差异化特色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因地制宜探索合适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集聚乡宿、乡游、乡食、乡购、乡娱等多种业态,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打好“城区+乡村+景区”组合拳,精细打磨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构建“六个一”(一路好景、一桌好菜、一晚好眠、一台好戏、一车好礼、一堂好课)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以“鸠兹湾艺创共富乡村”为样版,拓展农业观光、农耕体验、休闲度假,开发“农业+艺术”“非遗+旅游”“研学+亲子”等文旅产品,以及村咖、country-ride、country-drink等潮人玩法,打造乡村特色文旅IP,唱响“欢乐芜湖乡村MALL”文旅品牌。

四是加强乡村旅游的系统规划与开发。加强部门协调合作,按照“全景式打造、全产业发展、全社会参与、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原则,对全市农文旅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与规划布局。因地制宜布局、引导和支持一批科技含量高、规模效益好、建设理念先进的特色农业,挖掘乡村的深层价值,打造乡村旅游生态体系。利用抖音、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塑造、营销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一是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特色。对乡村民居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民族风情等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宣传利用,加快培育一批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有机整合乡村原有的资源、文化、社会和生态价值,围绕季节、节气、节庆等,常态化举办“大地欢歌”四季村晚、“夏日乡村傍晚集市”“欢乐芜湖摸鱼大赛”等特色活动,充分体现乡村文化的原真性和生态韵味,实现“以节会友、以节拓市、以节富民”。

二是完善乡村文旅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建设、改善乡村旅游基础条件,提升乡村旅游的可进入性和便利性,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加大对农文旅项目的投资,通过发展农家乐、农产品体验、农业观光等形式,将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消费需求。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开发、完善景点简介、预约购票、交通查询、产品展销等线上(掌上)功能,提升游客体验感。

三是立足差异化特色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因地制宜探索合适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集聚乡宿、乡游、乡食、乡购、乡娱等多种业态,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打好“城区+乡村+景区”组合拳,精细打磨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构建“六个一”(一路好景、一桌好菜、一晚好眠、一台好戏、一车好礼、一堂好课)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以“鸠兹湾艺创共富乡村”为样版,拓展农业观光、农耕体验、休闲度假,开发“农业+艺术”“非遗+旅游”“研学+亲子”等文旅产品,以及村咖、country-ride、country-drink等潮人玩法,打造乡村特色文旅IP,唱响“欢乐芜湖乡村MALL”文旅品牌。

四是加强乡村旅游的系统规划与开发。加强部门协调合作,按照“全景式打造、全产业发展、全社会参与、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原则,对全市农文旅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与规划布局。因地制宜布局、引导和支持一批科技含量高、规模效益好、建设理念先进的特色农业,挖掘乡村的深层价值,打造乡村旅游生态体系。利用抖音、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塑造、营销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