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时报:为铁画“添彩” 让非遗“活化”
千锤万击手工精制而成的迎客松,饱含新安画派风韵的梅兰竹菊四条屏,时尚实用的小夜灯……近日,在芜湖市政协组织开展的“以发展铁画为突破口,传承弘扬非遗文化”专题协商活动中,委员们深入铁画博物馆,饶有兴致地了解芜湖铁画发展历史、欣赏芜湖铁画作品。
“芜湖铁画原名铁花,起源于明代铁匠汤天池与画家萧云从的跨界合作,以铁代墨、以锤代笔、以砧为纸,传承至今300余年,多次参加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巨幅铁画迎客松享誉中外!”芜湖市铁画协会会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储金霞自豪地向委员们介绍。
芜湖铁画作为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一直备受重视。芜湖铁画锻制技艺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7年1月1日,芜湖市人大常委会颁布出台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芜湖铁画保护和发展条例》正式施行。
非遗项目传承发展是技艺的精益求精,更是情怀的坚定坚守。芜湖市工艺美术厂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家康,数十年如一日早晨7点到单位,锻制铁画、教徒授艺,并制作了巨幅铁画《富春山居图》捐献给芜湖市博物馆。
传统工艺能否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适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追求,是非遗“活跃起来”面临的一项挑战。市政协委员曹蕾认为,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如加强材料创新、题材创新、颜色创新,推动“铁画+文化”“铁画+旅游”“铁画+汽车”。
随着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非遗产品的销售也走上了“快车道”。一些铁画企业登上短视频和电商平台,吆喝起来,销售额实现了提升。销售离不开宣传助力,市政协常委汪金龙提出,要深入挖掘铁画的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实用价值,利用线上线下多种途径加强铁画展销。
除了传统的销售模式,文化体验馆也为非遗产业模式创新助力。国际劳动妇女节当天,委员们在一家铁画企业看到,十几位女生聚精会神地跟着铁画师傅学习制作铁画。“我们大都是在芜湖工作的外地人,听说铁画很有特色,所以这个节日就组织女职工来此体验,制作一些简单的铁画作为纪念。”该企业带队的同志说。
传统师父徒弟“传帮带”是非遗传承的主要模式,在芜湖,通过与院校、企业合作,建立传承基地、非遗工坊,累计有400余名学生接受过铁画课程教育。市政协委员唐玉霞建议今后可以在文化研究、产品创新、传播推广等能力的培养上下更大功夫。
“芜湖284项非遗项目,是生活智慧的结晶、传统文化的载体、弥足珍贵的财富,我们要积极建言献策、广泛凝聚共识,助力非遗项目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贡献力量。”在4月25日召开的专题协商会上,与会人员表达了共同的心声。(刊于5月17日 第8版)